理论研究

新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流派分析

  • 罗贤春 ,
  • 姚明
展开
  •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罗贤春,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E-mail:luoxc36@126.com;姚明,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4-03-03

  修回日期: 2014-04-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4-05-05

Analysis on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Schools in the New Age

  • Luo Xianchun ,
  • Yao Ming
Expand
  • College of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Received date: 2014-03-03

  Revised date: 2014-04-20

  Online published: 2014-05-05

摘要

梳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图书馆学研究的人文学派、技术学派、实证学派的形成与演变,并从历史继承、国外引入、现实学科定位等3方面分析3个学派产生与演变的原因,认为3种研究倾向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会互相借鉴、互相融合,体现了图书馆学内部整合,外部渗透,正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的趋势,是未来一个时期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

罗贤春 , 姚明 . 新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流派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 , 58(09) : 5 -16 . DOI: 10.13266/j.issn.0252-3116.2014.09.001

Abstract

Comb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humanistic school, technical school, and empirical school on library science study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from three aspects of historical inheritance, foreign introduction and reality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The three paradigms in their own developing process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emerge with each oth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cience in the coming period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参考文献

[1] 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40-53.

[2] 刘迅. 西方图书馆学流派及其影响——兼论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道路[J]. 图书馆学刊,1983(4):1-12.

[3] 霍国庆,孟广均,徐引篪. 西方图书馆学流派论评(一)[J]. 图书情报工作,1998(4):4-10.

[4] 储流杰. 关于图书馆学理论的省思[J]. 图书馆学研究,2013(4):1-4.

[5] 储流杰. 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当代困境与危机[J]. 图书馆,2013(3):12-17,29.

[6] 罗贤春,姚明. 图书情报学综述性文章的演变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0):101-109.

[7] 王子舟. 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艰难重建——纪念《图书馆学基础》出版20周年[J]. 图书馆,2001(3):1-6,20.

[8] 刘迅,邵巍. 研讨理论 振兴学术 开拓前进——中国图书馆学会基础理论讨论会纪实[J].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1):3-5.

[9] 周文骏. 文献交流引论[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10] 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11] 宓浩,刘迅,黄纯元.图书馆学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2] 彭斐章,谢灼华. 对当前目录学研究的思考[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107-111.

[13] 谢灼华.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14] 张琪玉. 论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创制与普及[J]. 图书情报知识,1983(4):10-15.

[15] 詹德优. 试述我国图书馆学文献资料的检索[J]. 图书情报知识,1989(4):2-7,31.

[16] 谭祥金. 谈谈图书馆现代化[J]. 国家图书馆学刊,1985(4):10-15.

[17] 刘迅.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J].情报科学,1982(1):13-20.

[18] 彭修义. 关于开展“知识学”的研究的建议[J]. 图书馆学通讯,1981(3):85-88.

[19] 文丰.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随想[J]. 图书馆,1996(5):49-50,55.

[20] 吴建中. 21世纪图书馆展望: 访谈录[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

[21] 黄纯元.黄纯元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22] 徐引篪,霍国庆,. 现代图书馆学理论.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15-16.

[23] 王子舟. 知识集合初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索[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4):7-12.

[24] 柯平. 知识资源论——关于知识资源管理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J]. 图书馆论坛,2004(6):58-63,113.

[25] 邱均平,文庭孝,张蕊,等. 论知识管理学的构建[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1-16.

[26] 文庭孝,罗贤春,刘晓英,等. 知识单元研究述评[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75-86.

[27] 初景利,杨志刚.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1):5-11.

[28] 李明杰. 卷首语[J]. 图书情报知识,2013(2):1.

[29] 刘意,文庭孝. 我国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研究综述[J]. 图书馆,2012(4):46-51.

[30] 程焕文.图书馆精神[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

[31] 蒋永福. 为了维护和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奋斗:中国图书馆事业第二个百年重任——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百年纪念[J]. 图书馆,2004(5):1-5,9.

[32] 黄宗忠. 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上)[J]. 图书馆论坛,2007(6):3-8.

[33] 王知津,樊振佳.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图书馆核心价值[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53-58.

[34] 范并思. 核心价值:图书馆学的挑战[J]. 图书与情报,2007(3):2-5.

[35] 罗贤春,姚明. 价值体系研究视角变迁下的公共图书馆价值[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27-36.

[36] 罗贤春,姚明. 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13(2):26-34.

[37] 蒋永福. 知识权利与图书馆制度——制度图书馆学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1):10-14.

[38] 杨玉麟,李国新,赵洗尘,等. 《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基础与必要性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9-15.

[39] 李国新. 日本公共图书馆立法[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75-82.

[40] 李国新. 关于公共图书馆立法及其支撑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4-8.

[41] 于良芝. 战略规划作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工具:应用、价值及其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性[J]. 图书馆建设,2008(4):54-58.

[42] 柯平.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模型与实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43] 吴建中. 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44] 谢灼华. 论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图书馆[J].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6):22-28.

[45] 范并思.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菲法测评的理论史纲[M].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96-101.

[46] 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51-177.

[47] 陈菊.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地区差异[J]. 图书馆学研究,2005(7):2-5.

[48] 张晓林.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49] 陈光祚. 英国的联机检索与编目系统——BLAISE[J]. 图书馆学通讯,1979(1):85-90.

[50] 卢咏庄,宋鸿国. 图书馆自动化——变化中的模式和新的方向[J]. 情报科学,1981(4):85-87.

[51] 张晓林. 图书馆的综合性自动化系统[J]. 图书馆杂志,1987(3):12-15,18.

[52] 孟连生. 中文科学引文分析[J]. 情报科学,1983(1):11-21.

[53] 陈光祚. 电子出版物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148-154.

[54] 陈光祚. 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情报学科群的影响[J].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4):20-29.

[55] 苏新宁.汉语文献检索词自动标引研究[J].情报学报,1993,12(2):92-99.

[56] 侯汉清.《汉语主题词表》轮排索引的功能及计算机编制[J].情报学报,1998,17(4):281-286.

[57] 赖茂生.基于超文本结构的后控词表管理系统[J].情报学报,1995,14(5):321-328.

[58] 董慧.多媒体人文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研究[J].情报学报,1998,17(3):208-218.

[59] 张晓林.文献信息系统实现联想式检索的技术与方法[J].情报学报,1994,13(5):341-347.

[60] 毕强,钱刚.90年代信息管理技术构架的新焦点:信息集成与采掘[J].情报学报,1998, 15(6):439-444.

[61] 张学福,冷伏海.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J].情报学报,1999,18(5):404-410.

[62] 陈光祚. 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管理软件WINISIS在中国推广的巨大意义[J]. 情报科学,2003(10):1013-1016,1035.

[63] 刘炜,数字图书馆引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4] 孟广均.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65] 黄如花.网络信息组织:模式与评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66] 马费成. 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3.

[67] 叶鹰. 开源互动理念指引图书馆2.0研究——兼论图书馆2.0与个性化图书馆的结合[J]. 图书馆杂志,2007(8):15-18.

[68] 张智雄,林颖,吴振新,等. 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体系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2-7,13.

[69] 郭家义. 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标准体系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14-18.

[70] 吴振新,张智雄,郭家义. 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策略分析[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8-13.

[71] Bush V. As we may think. The Atlantic Monthly, 1945(7):101-108, 176.

[72] 兰开斯特.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M].郑登理,陈珍成,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73] 王崇德. 评布鲁克斯的《情报学的基础》[J]. 情报科学,1985(4):1-9.

[74] 于鸣镝. 参加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有感[J]. 河北科技图苑,1996(4):4-5,56.

[75] 程焕文. 近年来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走向的思考[J]. 图书馆建设,2002(5):3-6.

[76] 陈传夫,王云娣. 中美图书馆学借用知识的比较观察——基于十年引文的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20-27.

[77] Babbie E.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 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78] 肖自力,李修宇,李久琦. 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合理布局[J]. 图书馆学通讯,1990(4):4-11,92.

[79] 王崇德. 计量文献与预测情报[J]. 情报科学,1980(3):43-45.

[80] 屈福才. 文献的计量化研究[J]. 情报科学,1981(5):22-28.

[81] 应淑贞,唐之敩. 利用文献计量数据评定大学研究成果[J]. 研究与发展管理,1990(4):69-72.

[82] 布鲁克斯,程焕文. 论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J]. 情报科学,1993(4):68-74.

[83] 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84] 邱均平,谭春辉, 任全娥, 等.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85] 邱均平,文庭孝. 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86] 王宏鑫.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价值[J]. 图书与情报,2012(5):133-136.

[87] 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88] 梁永霞,杨中楷,王贤文. 刘则渊与中国知识计量学[J].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1):137-142.

[89] 胡昌平. 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90] 李国新.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J]. 图书馆,2005(6):1-5.

[91] 陈传夫,孙凯,吴钢,等. 中国图书馆界对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调研报告(上)——图书馆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主流态度[J]. 图书与情报,2009(5):1-10,18.

[92] 陈传夫,吴钢,孙凯,等. 中国图书馆界对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调研报告(中)——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困境的原因[J]. 图书与情报,2010(1):24-29,55.

[93] 陈传夫,孙凯,吴钢,等. 中国图书馆界对知识产权问题的认知调研报告(下)——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进展与对策[J]. 图书与情报,2010(2):18-22,30.

[94] 徐建华. 用数据说话,能够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与自觉[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1-2.

[95] 卢正明. 图书馆学实证研究:规范、拓展、超越”博士生学术会议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89-90.

[96] 杜定友. 图书馆学内容和方法[J]. 教育杂志,1926(18):9-10.

[97] 陈友松,刘伍夫. 图书馆.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9-20.

[98] 顾颉刚. 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J]. 文献,1981(8):19-25.

[99] 马先阵,倪波.李小缘文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5-36.

[100] 刘璇. 芝加哥学派——中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之殇[J].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3):46-49.

[101] 黄纯元. 论芝加哥学派(上)[J]. 图书馆,1997(6):1-3,14.

[102] 黄纯元. 论芝加哥学派(中)[J]. 图书馆,1998(1):10-13.

[103] 于良芝. 图书馆学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04] 罗贤春.科学发展观中的图书情报事业渗透战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4):346-348,40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