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华图专、文华公书林与相关社会化机构视为“文华系统”,以文华系统的参考咨询教育为切入点,考察其人才培育机制。文华系统的参考咨询以文华参考室为中心,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汇合、职业情怀、职业精神的熏陶等功用,并通过人际网络和学术书刊的传播实现理念的传播与回流。这一人才培育机制的特点是馆教一体的实践导向,职业情怀、职业精神与专业素养的融合。以此反观当代的图书馆学、档案学教育,提出应当重视与实践单位的深入合作、阶梯式培育职业情怀与精神、以更宽阔和系统化的视野考察相关教育体系等建议。
认为差错信息差表征差错发生过程中与常态相偏离的信息,有必要引入合适的理论和方法来处理、研究和利用差错信息资源。在以系统科学理论确定差错信息之内涵的基础上,从信息管理理论视角阐述差错信息的各种特征,分析差错信息的类别及其产生机制,提出收集、组织、开发差错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指出通过差错学习,为组织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服务,提高组织绩效。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引进外文电子图书的种类,统计不同高校图书馆引进外文电子图书的数量,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的订购有订阅模式和买断模式,主要服务模式有链接服务模式和整合服务模式。指出相应的问题并提供解决举措,如针对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引进模式单一的问题,应加强图书馆联盟的作用,鼓励国内供应商进行服务升级;针对永久访问权保障困难的问题,应加强电子资源长期保存的意识,争取外文电子图书的所有权和长期保存授权;针对服务水平普遍较低的问题,应争取足够的使用权限,加强外文电子图书的整合,并加强宣传和培训。
在建设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库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现有不同信息平台及相关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共享集成和再利用问题,重点研究机构库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集成、与教师个人主页系统的集成、与学者库的集成、与WOS平台的数据共享集成的解决方案及其相关关键技术的实现,包括机构库接口配置,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一研究与实践,不仅突破机构库信息孤岛的瓶颈,而且使得机构库的数据能为学校相关信息平台所共享,从而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数据支撑及科研成果管理的拓展应用奠定基础。
对数据库引进中所签订的56份许可协议和国外6种主要数字资源许可协议模型进行调研,重点分析其中与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相关的条款,并寻找国际公约和版权法中的法律依据,旨在为国内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环境下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提供借鉴。
针对当前电子资源授权许可协议中普遍存在的国内用户适用中国法律的要求不被尊重、故意排除中国法律适用、过度使用国际商事仲裁、混淆相关概念的现实问题,从宏观层面根据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关于法律适用问题的相关规定和基本原则,阐述适用中国法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微观层面提出法律适用条款的约定应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选择,国内用户应明确表达适用中国法律的合理要求,可根据不同法律关系分割适用法律、慎用国际仲裁、优先选择中国法院管辖等,应当在电子资源管理工作实务中注意技巧和方法。
认为用户在使用文献传递平台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体验产生一系列的评价,这些评价影响着用户行为。基于“用户行为还原法”,建立文献传递用户评价与用户行为关系模型。对21位资深文献传递员进行访谈,总结出影响用户评价的因素,将这些因素与文献传递用户的4类行为(选择平台、信息检索、提交申请、获取文献)一一对应进行分析,最后为文献传递平台管理机构提出建议:①保证文献获取率;②提高服务效率;③加强资源整合与揭示;④简化流程,方便读者。
微阅读时代来临,高校图书馆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支持、推动、引导高校读者的微阅读行为,并借此机遇,基于微阅读平台改良传统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模式,利用微推荐、微书评、微宣传等手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提高图书利用率,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研究基于形式概念分析(FCA)的学科知识结构探测方法,提出基于FCA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定义和表示模型,详细阐述基于FCA的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方法。以图书情报学为例,以SCI和SSCI收录的16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在2001-2013年间的数据为样本,对基于FCA的学科知识结构探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探测到新世纪以来图书情报学的9个主要研究主题,并揭示每个研究主题的核心关键词和活跃作者。与传统的知识结构探测方法相比,基于FCA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合理地描述复杂概念及其层次关系,还能客观地显示出聚类和关联特征。
调查1967-2013年期间与用户相关性判断研究相关的82篇文献,筛选其中55篇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代表性者构成样本文献。通过分析发现:样本文献在方法论思想和具体研究方法上存在较多共性和规律性的观点与做法,并可在结构上组织为一个以相关性判断的情境依赖性、认知主因和真实情境设定中开展研究3项方法原则为核心,纵向上涵盖方法论思想、研究策略和具体研究方案设计等多个层次,横向上涉及样本选取、数据采集与分析策略制定等多个研究方案设计关键环节的参考性框架。认为信息查询与检索领域的认知观是该方法框架形成、发展和进一步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并据此分析该框架的未来发展。
指出专利已经成为技术发展最重要的信息源,同时也为技术预测提供技术条件。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发展趋势、成熟度和演化方向3个方面,以专利指标为基础构建技术预测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德温特世界专利创新索引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 Index,简称DII)的专利数据,针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开展技术预测研究,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证明,本文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程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未来各国将继续致力于SOFC技术中固体电解质和密封材料的改进。
认为促使分析人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避免认知偏差,是减少情报失察的有效手段。从情报教育视角入手,通过梳理美国情报培训课程,研究其批判性思维的培训与教育,总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为我国情报教育引入思维训练课程提供借鉴。
认为已有科研合作网络分析研究成果多是基于某文献数据库单一数据源,无法全面完整地反映真实的科研合作状态。基于多数据源,从作者贡献、合著次数、合著强度和合著效果等角度对合著网络中的点权和边权进行加权,构建多数据源的科研合作网络分析方法。实证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较基于单一数据源的合著分析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科研合作状态。
为提高科研选题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以纳米乳药物创制为例,通过与该领域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在遴选检索点与观察点的基础上,采用优化战略坐标分析法对海量科学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揭示那他霉素纳米乳药物研究领域学科知识点的分化、组合、转移等特征。结果表明:优化战略坐标分析法与定量、定性等分析方法的相互验证和补充,能够为科研选题提供更加直观、系统、有效的多视角科学观察新思维。
探讨问答社区中用户与资源的互动关系,从百度知道中选择400个提问作为研究样本,从真实的答案和用户数据中获取仿真实验的初始参数——资源完整度和用户能量值,并运用Netlogo进行仿真实验。研究结论显示,用户数量是问答社区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比高用户贡献率更能促进问答社区的快速发展,而用户的资源再生率的提高能有效提升问答社区的用户质量。
针对近年企业中的信息过剩以及知识资源凌乱分散、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地图的企业知识组织设计方法,包括业务流程分析、知识收集、知识分析、知识关联、知识索引、知识地图构建6个步骤,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知识进行组织,以知识地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金融企业知识资源为例,给出实际的操作方法。
认为批量编目是促进电子资源获取的有效手段。针对国内电子资源批量编目的实践进行调研,涉及数据质量、相关工具、对书目系统质量的影响、面临的挑战、发现系统对电子资源批量编目的影响等内容。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批量编目遇到的最普遍的挑战是数据质量问题,各馆质量评估及数据编辑修改的做法有所差异,整体上国内图书馆对数据质量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最后总结国外相关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文摘研究中的特征选取、算法选择、模型训练、文摘提取和模型评测等主要过程;重点分析3种主要的机器学习算法:朴素贝叶斯、隐马尔科夫和条件随机场,阐释3种算法的基本思想,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给出作者的思考;对3种机器学习算法在训练方法、协同训练与主动学习、类别平衡以及词汇分布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介绍元分析与集成研究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阐述元分析在学科定量集成研究中的意义,并对应用元分析开展学科定量集成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具体说明。最后,分析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元分析应用现状以及元分析方法在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概述馆藏资源的概念、馆藏资源聚合的内涵以及馆藏资源深度聚合的特征,论述馆藏资源聚合的4个层次:针对实体文献的整理、数据的集成、信息的整合和针对知识的聚合;揭示馆藏资源聚合的传统模式和深度聚合模式及其对象特征,提出大数据时代馆藏资源聚合和聚合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的发展趋势。
对国内与Data Curation有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当前国内Data Curation研究领域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Data Curation概念、Data Curation对图书馆的影响、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综述或其他研究内容等4个方面,从这4个方面对国内Data Curation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该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特点及不足,并提出国内Data Curation研究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