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社会认识论的发展情况及主要观点,分析社会认识论的知识观对情报学知识界定的影响,考察社会认识论关于知识获得的社会化途径对于情报学过程如信息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等理论的影响,用社会认识论中求真认识论的知识评价标准分析情报学如何评价知识的问题。最后,认为社会认识论特别是现代社会认识论可以作为情报学理论基础的一个有力竞争者。
在简要阐述社会认识论的形成、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从信息传播与交流、信息分类、信息中介服务、信息质量评价4个方面分析基于社会认识论的信息活动。最后,从信息概念、知识概念、知识获取、知识传输、认知行为5个方面分析基于社会认识论的情报学若干观点的再认识。
主要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社会建构主义和延展认知的具体阐述,分析其各自对情报学理论的影响,并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和延展认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在以人文为主、横跨多个学科的情报学中,如何将社会建构主义和延展认知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情报学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
阐述不同哲学流派的概念理论及其在情报学研究中的体现。认为概念理论全面深入地影响了情报学研究的5大领域:主题分析、知识组织、信息检索、文献计量学和信息素养。论述概念理论对情报学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包括明确情报学研究对象、确定情报学核心领域、规范情报学研究范式和提升情报学理论高度。
在分析情报学的研究人员、机构类型、哲学基础和哲学假设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由元理论、范式理论、方法论和主题理论4个层次组成的情报学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坚持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功能整合;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理论指导实践,却也扎根于实践;高层事物与低层事物相统一的4条基本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情报学的众多方面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以相互影响的方式存在。
将锡尔系数应用于农村信息化区域差异与协调度定量评价,建立农村信息化协调度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江苏省不同区域间农村信息化的差异及协调度。具体结论有:苏南、苏中、苏北区间的信息化发展协调程度明显低于各区域内部信息化发展协调程度;信息化发展协调程度低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江苏省总体的农村信息化协调程度较低。
分析国内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常见的基于数据、基于模式和基于用户等三种架构的基本情况;提出面向协同服务的农村信息集成平台架构,阐述多源异构数据交换技术,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该架构在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势。
从分类建设农村信息化的角度,对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民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总结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民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特征的共同性和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基于江苏省农民信息行为的共同特征改进江苏农村信息服务;基于江苏省农民信息行为的区域差异面向各地区农民开展分类服务;努力做好区域协调建设等。
发达地区农村外来劳动力是新兴的弱势群体,应对其给予关注与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采用卡诺模型的问卷调研方法,调查农村外来劳动力对不同信息内容的需求程度,分析其信息需求程度低和信息需求存在差异的成因。指出应以基层农村政府部门为主,用工单位为辅,共同开展面向外来劳动力的信息服务;应基于农村外来劳动力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应制定适当的信息服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