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 专题: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王世伟
    2003, 47(1): 7-10,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的命题,论述中国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所面临的国内外背景和环境,介绍一些国家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出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注意的10个问题。

  • 专题: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夏磊
    2003, 47(1): 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美国各州图书馆专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考察,从认证类型、使用、管理和认证课程 几大方面来分析图书馆专业资格认证制度,最后提出几点对我国的启示。

  • 专题: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王珏
    2003, 47(1): 16-19,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日本图书馆情报学专业资格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资格制度的现状,分析日本图书馆情报学专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并对日本图书馆情报学界近年来有关资格制度的研究动态作简要介绍。

  • 课题研究报告
  • 课题研究报告
    黄晓斌
    2003, 47(1): 20-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网络文献信息的特点,论述网络文献信息集成的作用,介绍网络文献信息集成的 有关技术和方法。

  • 课题研究报告
    曾燕, 张建勇
    2003, 47(1): 27-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美国国家标准SICI,并分析其特点。将SICI与ISO9115及国内相关规定作比较并建 议在国内推广应用SICI。

  • 课题研究报告
    龙世谱
    2003, 47(1): 31-33,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我国西部图书馆的3个特色,探讨西部图书馆特色建设的具体途径。

  • 理论探索
  • 理论探索
    罗曼, 何雪樱
    2003, 47(1): 34-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阮冈纳赞关于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 理论探索
    熊伟
    2003, 47(1): 3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国后中国图书馆学是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自觉主体。从发展轮廓、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研究范式、方法论、理论基础等6个方面论述该学科进展的基本特点,指出它存在着“乱”、“浮”、“实”、“粗”等4个方面的问题。

  • 理论探索
    周军
    2003, 47(1): 42-47,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20世纪情报研究学发展演化的规律,认为20世纪中外情报研究学的发展可以粗略划分为3个阶段,即孕育阶段、确立与初级发展阶段和逐渐走向成熟阶段,概述各个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情报研究学理论的成果。

  • 理论探索
    李静
    2003, 47(1): 48-51,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情报研究的现状和主要 内容,并简要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 理论探索
    张斌, 周晓英
    2003, 47(1): 5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知识管理与作为企业记忆重要组成部分的文件档案之间的关系。指出企业文件档案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企业文件档案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实现隐性知识价值的途径。

  • 理论探索
    霍艳蓉
    2003, 47(1): 56-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美国ISI公司新近推出的基本科学指数数据库ESI的收录情况、基本功能、统计指 标和方法以及引文阈值等。文中还列出了ESI中一些重要的图表并作了简要说明。

  • 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 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冼丽环, 谭文力
    2003, 47(1): 60-6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岭南大学开发网上多媒体馆藏,并在香港开拓性地利用多媒体点播技术,通过互联网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多媒体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无法估量,图书馆界应仔细研究和分析多媒体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充分发掘其潜能,并在引入多媒体服务的过程中,彼此分享经验,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

  • 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马恒通
    2003, 47(1): 65-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类名存在的非规范化问题,并列表对其类 名提出修订方案。

  • 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邹常诗
    2003, 47(1): 72-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刊次号的作用和编制原则,对已有的中文期刊刊次号的编制方法在号码选择、取号方法和号码组成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比较科学的刊次号编制方法——刊名四字四角号码法。

  • 杨帆
    2003, 47(1): 76-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利用Refexpress开展的网络聊天参考咨询服务,指出我国图书 馆界开展这种新型的参考咨询服务形式的重要性。

  • 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 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李朝葵
    2003, 47(1): 79-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Internet上购买信息单元已相当普遍,为这类小额信息交易提供有效的支付手段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这类支付协议要求系统响应迅速并且费用低廉。本文介绍3种微支付协议的交易过程、技术特点,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
  •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
    王欣
    2003, 47(1): 83-85,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PICS技术产生的背景、基本原理、技术规范和PICS技术在浏览器端的应用情况。

  •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
    许鑫, 曹昉, 袁翀
    2003, 47(1): 86-90,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单介绍有关移动Agent的技术以后,详细介绍基于概念的信息检索模型的框架和部 分实现,并提出利用移动Agent的相关技术对基于概念的信息检索进行改进的若干思路。

  • 事业建设
  • 事业建设
    王振鸣, 康军
    2003, 47(1): 9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介绍台湾著名图书馆学专家王振鹄先生在台《2001年图书馆年鉴》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图书馆法与图书馆事业之发展》的内容,评述了他对图书馆事业立法的理性认知和台湾图书馆法的基本结构及关键条款的立意,同时还重点介绍分析了后续工作中的重要文件——《各类型图书馆设立及营运标准(草案)》,可供关心台湾图书馆立法情况的同仁参考。

  • 事业建设
    王秋凤
    2003, 47(1): 97-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建立 电子政务的对策。

  • 事业建设
    李建明
    2003, 47(1): 101-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出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当前存在的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 要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指出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当前存在的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 要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 编辑出版
  • 编辑出版
    臧国全
    2003, 47(1): 105-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网络出版的解决方案现状,分析网络出版物的文档格式,介绍网络出版中的元数 据标准,并对未来网络出版的标准进行探讨。

  • 学科教育
  • 学科教育
    王知津, 张桂玲
    2003, 47(1): 111-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搜集整理28个硕士点单位的97个研究方向和6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总结其在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的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6点建议。

  • 古籍整理与研究
  • 古籍整理与研究
    刘桂芳
    2003, 47(1): 117-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证《四库提要·麟溪集》作者郑太和非明朝人,而是元朝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 版本非“成化十一年刻本”,从该书刊刻及记事情况考定当为郑氏后代相续增补重刻。

  • 专业图书馆学会园地
  • 专业图书馆学会园地
    施振宏
    2003, 47(1): 124-124.

    于新国先生所举的加“0”例证存在着许多错误,其错误不在加“0”技术上,而在如何分 类上,应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