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信息与知识、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内涵、基础设施、对应的产业和特点,并分析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从基础入手,对当今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两种说法——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阐明其概念上的差异.
阐述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意义,分析互联网络的发展对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策略.
论述全球性“信息时空”的特征、“信息时空”与“社会时空”的关系、图书馆在“信息时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提出“信息生态”、“信息晕”等新概念.
分析信息用户对于信息市场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在对我国信息市场发展现状和信息用户水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信息用户素质,促进信息市场建设的一些措施.
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及时代特征出发,论述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图书馆信息人才,并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图书馆信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途径.
通过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现状的抽样测评和分析,提出跨世纪信息人才增拓科学概念拥有量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教学培养对策.
论述文献电子化的现状,并从藏书建设观念和藏书建设策略两个方面阐述文献电子化对整个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的影响.
介绍深圳大学图书馆建馆15年来在书刊文献资源、数据库、非印刷型文献资源、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情况以及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多媒体服务、Internet检索体系、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就资源共享、网络信息服务、虚拟图书馆建设等提出了今后的设想.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文献收藏、载体类型、检索设备、服务手段和读者工作等多方面的服务情况为例,说明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的图书情报服务正在从传统服务向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化服务飞速发展.
信息资源网络包括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两个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是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资源网络建设的基本保证;信息服务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是信息资源实现其价值的最佳途径.
讨论学术会议文献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文献源流失和版权流失问题,并阐述作者对会议文献出版方式的看法.
对信息时代图书馆馆长的主要素质及其层次模型提出了构想,并假设了三位候选人,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推算出最合适的馆长人选.
分析图书情报学教育“信息化”的表现和意义,比较我国内地与美国的“信息”课程设置;讨论“信息化”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关系;指出课程的“信息化”必须注意系统性和适应性。同时,将我国内地、台湾地区与美国开设的“自动化”课程进行对比,认为我们应使课程的“自动化”不断扩展和深入.
探讨“情报”改为“信息”的可行性,并着重讨论“情报”改名带来的利与弊,指出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情报”改名问题.
对李华在《对〈我国当代图书出版数学模型的研究〉一文的思考》中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统计检验、预测精度方面的评价,指出兰凌在《关于我国当代图书出版数学模型的建议》中对该模型的批评意见是不正确的,修正了该模型中存在的自相关问题,降低了预测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