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70年代,兴于80年代,到90年代基本形成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数据建设全面发展的局面。有关研究表明,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通过对全国12种图书馆学重要期刊1990年以来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发文调查,从10个方面描述了理论研究的基本进展状况,并针对综述性文章增多等情况,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的关系、理论研究与新技术发展的关系三个角度,对1990年以来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发展进程进行了反思与评价,指出了图书馆学开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李小缘先生在20年代后期发表的文章:《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之组织》、《中国图书馆计划书》及《图书馆学》一书的部分章节为基础,从关于“传播消息及知识之总机关”的提法;“文献”一义的认识;图书馆乃小宇宙及其流通致用思想;图书馆立法问题;图书馆事业宏观规划构想5个方面论述了这位我国第一代图书馆学家对图书馆学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在分析我国信息研究机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信息研究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信息研究机构发展的基本策略。
在简要说明情报产品生产特点的基础上,对情报产品的特性展开了深入探讨。阐明了情报产品价格的特殊性,讨论了情报产品的定价原则。
论述情报疲劳现象及其产生的机理,探讨情报疲劳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消除情报疲劳的对策。
运用人机系统工程理论,认为情报人—机系统中的人是该系统的使用者,应包括情报工作人员和最终用户两类,主张将这两类人统称为情报用户。并对这种广义的用户情报行为形成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
在调查研究我国科学基金制产生与发展、运行机制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论述了科学基金制促使知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阐述了科学基金制对知识体系结构的深刻影响。
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排行表”期刊中的核心期刊种数、学科分布特征及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建议适量减少“排行表”的期刊种数并调整来源期刊。
从分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以及图书馆的管理措施三个方面,对图书分类的出错原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控制措施。
叙述了作者在进行图书自动分类专家系统设计时的一些具体设计方案。目的是把专家系统引入图书分类中进行有益的尝试,为后续专家系统在图书分类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我国图书馆计量与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图书馆计量与目标结合管理工作中的4个衔接点。
针对我国传统图书情报教育课程研究中,较少注意学生和教师关系中超越正式课程内容以外的一些潜在因素的影响问题,提出关于“潜在课程”研究理论的构想。
指出邱均平的《我国当代图书出版数学模型的研究》及李华的《对〈我国当代图书出版数学模型的研究〉一文的思考》中提出的预测模型,在预测今后各年的图书出版种数中存在着精度问题,建议使用量纲分析法作为建模的辅助方法。
介绍日本电子图书馆研究与实验的现状,着重介绍日本情报处理振兴事业协会领导实施的电子图书馆实验系统项目。
从基本结构、组织方法等方面对《计算机信息检索软件设计原理》一书的特点作了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