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过程与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了概要描述,指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目前国内某些学者理解的信息经济学存在一定差别,此种差别最明显地表现为前者是一门纯经济学,而不是信息学与经济学结合的产物。
重点研究了信息产业经济学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基础、产业经济学基础和信息经济学基础,探讨了信息产业经济学所特有的方法工具。
剖析了耗散结构理论在情报学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该理论合理的应用方式及途径,并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重新建立和讨论了科学文献增长的逻辑斯蒂方程。
我国咨询业的发展,当前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发展规模上,咨询业的发展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步;(2)在发展策略上,要重点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咨询企业;(3)在发展的具体模式上,咨询服务的形式要多样化,功能要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图书馆应设立市场信息部,增加市场信息源,大力开展市场信息服务。
阐述了图书情报机构面临的困境和资源共享的现状,对影响实现资源共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实现资源共享的途径作了探讨。
提出了“高校图书情报系统”的理论模式,即全方位多层次地为科研开发提供情报服务,促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科研和开发要为图书馆划拨和提取图书情报经费,支持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市民在信息查找中选择某种信息源的原因和不选择其他信息源的原因、信息需求类型和信息源类型对选择原因的影响以及各类用户在选择信息源时的倾向,指出提高信息服务方便性是信息服务和信息机构存亡兴衰的关键。
分析了以引文评定期刊和文献质量时,除引文率和引文量外,与质量有关的其他几个因素(他引和自引、引用人数、引用者所在地区的覆盖面、引用刊的级别、引用者的知名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文综合定量评定法。
在分析了国内外剪报业的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图书情报界应抓住机遇,利用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剪报业务。
在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分类法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用《中图法》类分《四库全书》的必要性,提出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的可行性。
介绍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的含义和信息素养教育与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之间的差异,并从信息源、计算机技能和信息检索技能等方面讨论了信息素养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深化,概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相关因素、计划的制订及其实施。
首次提出图书馆编目中的提要项不同于传统目录中的提要,阐述了在与国际接轨中,我国文献著录国家标准没有必要保留提要项的观点。
参考文献与引用文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隐含引用的文献,后者则是一种显性引用的文献,它们共同存在于著文中,对著文产生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应分别在文后予以著录。
对俞学琴同志提出的“三级·四号”索刊号提出一些商讨意见,并对索刊号的选择阐述了看法。
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信息高速公路热”问题,指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基础背景,提出撇开我国的实际信息需求水平、用户市场和信息加工能力,而一味去追求高水平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不可取的。
全面介绍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产业数据库的筹建公司、搜集文献的学科与范围,所提供的语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类型等,为国内图书情报人员指出了查找此类资料的途径。
介绍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综合情报中心在建筑实体、系统设施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开创图书情报一体化运作基本模式的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所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下称《资料》),起初只有北京地区的几十家订户,37年后的今天,他们已拥有长期订户6万多家,年发行量560多万册,并向国外发行。《资料》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科学的编排体系和高质量的情报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特种钥匙,因此被读者普遍利用。1 《资料》的特性1.1 集中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根据我国出版部门报导,1993年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为2039种,公开发行的社科期刊为333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