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工作》自1995年起将创刊日期回溯到1956年8月1日,其历史沿革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1956~1960年)——《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1961~1966年)——《图书馆工作》(1975~1979年)——《图书情报工作》(1980~)。在30个出版年中(总共出版了217期,另增刊19期)始终以贯彻“双百”方针,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促进图书情报事业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相结合,院内交流与院外交流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面向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全国各地区各系统的作者投稿踊跃,发行量一直是国内同行刊物中最大者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图书馆为信息知识的收集、传播、继承与发展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可今后究竟会怎样呢?图书情报工作从总体上来说,具有高势能、大潜力,因而具有很强的扩散力与渗透力。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图书情报工作不能停滞只能发展,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即使在未来,图书情报机构仍然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由于现代高新信息技术的促进与推动,特别是美国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规划思想席卷全球,在信息社会化日益强劲拓展的今天,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开发与建设的结晶——图书馆的现状与远景,引起了种种异议。诸如:“在一个地点上图书馆是不存在的”,“信息时代的恐龙”,“处在十字路口的图书馆”,“图书馆回归到博物馆”,“图书馆向现代情报中心衍变”,等等。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在50年代,我们的学术前辈将英语“ In-formation”译为“情报”,将关于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传递、服务等工作称为“情报工作”,相应的研究、工作机构称为“情报研究所”。三四十年来,信息技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社会”。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关于信息业定义和结构的广义派和狭义派观点,然后在宏观分析它们的一些主要观点后,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中国信息产业理论是在引进、借鉴西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包括产业的宏观规模、政策的确定、微观信息经济的分析等。同时,中国也应从实践出发,建立符合国情的信息产业学。 中国信息产业由信息工业、信息技术业、信息服务业和非信息产业内部信息业组成。信息工业是基础,信息技术业是先导,信息服务业现时以国有事业机构为主体,非信息产业内部信息业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道路是面向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用2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现代化信息产业体系。
四、中国对“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划的反映 1994年1月11日,’94全国电子信息推广应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务委员宋健同志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在我国逐步建立电子信息高速公路的提法是对的。邹家华在贺信中说:叫“信息国道”好,这说明大家非常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叫“国道”我赞成,“国道”比较确切,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钱,也达不到那么高的速度,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信息网络问题已经提了十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
文章在分析国内专利活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专利活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指出了国内专利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实行外汇并轨、新税制及加入国际版权公约组织,对于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但也给原已困难重重的外文期刊订购带来了价格进一步上涨、订购渠道多样化、引进数量与方式受限等新变化。只有迅速改变传统的订购观念,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出困境。
本文介绍了图书馆自动化采访系统中图书验收软件设计的现状,引用图书验收概念,结合实际工作,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图书验收软件设计的一种新构思,即用批处理方式处理图书验收,详细介绍了新的工作流程,并总结出其与现有软件设计相比突出的四大优点。
该文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图书馆书库中的环境控制、馆藏文献加工中粘胶剂的使用以及馆藏文献本身的保护三个方面防菌防霉的特点和原理,并介绍了国外最新研制出的几种高效防菌防霉剂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方法。
《全国报刊索引》摘刊量大摘文量小,而相应学科的文献期刊则相反。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期刊信息的实际离散特性。因此,用不同的检索类期刊研究与期刊信息离散性有关的同一课题时,难以得到相同的结果。检索类期刊摘刊摘文量的规范化以及采用科学的综合方法是更真实地反映期刊信息离散性的有效途径。
该文认为图书馆学发展的内部结构是有序而稳定的。当前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并对当前图书馆学研究中出现的对研究对象的规律把握不准与学科自身理论体系要求完善发展的尖锐矛盾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现代情报不是西方情报,情报与情报学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现代情报是存在于现代经济条件下的客观实在。情报不仅要反映过去,重要的是控制经济过程。“情报是一个信息系统”不能真实地揭示情报的本质特征。
针对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率偏低的问题,作者着重分析了导致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程度不高的原因,并对今后如何加强成果转化应用工作提出了几点具体设想。
笔者参照国家主要查新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结合查新工作的具体实践,对查新报告中的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由西北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副主任武德运研究馆员主编、西北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教师及外校专家参加编写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概要》一书,近期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有图书馆学基础、藏书建设、图书分类、主题法、图书馆目录、读者工作、目录学、情报学基础、科技文献检索,中文工具书和中国书史,共60章计30多万字。
1 缘起 《图书情报工作》已被公认为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不仅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期刊奖,更荣幸的是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核心期刊的作用,更好地面向全国,为全国图书情报界服务;发现更多的优秀作者,发现更多的优秀文章;促进事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配合IFLA大会1996年在中国北京召开,造成浓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气氛,多出成果等,本刊决定举办学术研讨会。1993年在重庆市举办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图书情报基础理论”,共收到140多篇征文,经专家组评审,选出70篇到会交流。大家反映会议开得成功,要求继续举办。遂于1994年在浙江省富阳市举办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图书情报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