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广泛征求读者意见,进一步密切科研人员和图书情报工作者之间的系与合作,共同提高图书情报工作水平,以更有效地为科学研究和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服务,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于1982年、1月20日在民族文化宫礼堂再次举行科学家和图书情报人员迎春座谈会。会议由副馆长黄履冰主持,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委负、副馆长佟曾功致词。著名科学家汪德昭、夏鼐、田方增等应邀相继在会上发言。参加会议的除本院京区各所图书情报工作者外,还有有关领导部门的领导同志、兄弟单位的代表, 以及出席院计划会议的一些分院负责人共一千余人。
本文以我国科学院化学部25位学部委员的40篇基础研究论文为样本,统计了各篇论文引用文献的一些标志与特征。得出我国化学基础研究论文引用文献的一些初步结论:平均引文量为12篇,自引量的众数为1,有53.36%的引文出现在论文的“引言”之中,引文中英文的科学论文最多——占64.49%,期刊是重要的情报源——占引文总数的78.36%,近20年来,所发表的科学论文占总引文量的75.2%。本文的统计结果可靠性较强,适用于估计整个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状况。
文献老化是文献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从整体上看,数学式C(t)=Ke(-at)描述了文献老化的规律,但它并未反映出影响文献老化的诸因素与文献老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文献老化过程中,影响文献老化的主要因素有:1.文献的增长;2.学科的差异;3.阶段的差异;4.环境质量等其它因素。本文运用引文分析的方法,以生物化学期刊文献为对象,提出了1980年生物化学期刊文献的半衰期为4.5年。
一、出版事业是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科技出版业,更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发达的出版业,就没有广泛的科学文化交流,也不会有发达的科学文化事业。当今,凡是科学发达的国家,出版业也都比较发达。
研究工作的情报大部分可从各种刊物获得。因此,研究单位都把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放在期刊上,其经费一般占图书馆总经费的60-70%,因此研究图书馆历来把期刊订购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以求不断提高订刊质量,完善订刊结构,以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及时地收集有效情报,为科研服务。
为了适应我院图书情报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继1979年首次招收四名“科技情报的处理与检索”、“情报检索应用软件”研究生之后,经院批准,于1981年年底又招收了四名专攻读“计算机科学”的三年制研究生。
待查书问题是典藏工作中有必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内容包括如何减少产生待查书的因素,如何提高处理待查书的水平等。我们目前还提不出完整的经验,现仅就我馆社会科学图书资料的典藏工作,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七十年代初,台湾图书情报界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首先用于处理西文资料,尔后发展到处理中文资料。其目的在于编辑联合目录、制作目录卡片和馆藏书目等,首先用计算机处理杂志目录。一九七三年开始用计算机编辑了第三版西文科技杂志联合目录,并于1975年出版。
图书资料不断增加与空间不足的矛盾是世界上各大图书馆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多年来许多图书馆都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保存库的建立是较好的措施之一。
一、简史、现状和基本任务国际文献联合会于1895年成立于布鲁塞尔。它的奠基人是安里·拉方丁(1854-1943)和保利·奥特列(1868-1944)。他们两人都是比利时的法学家。该联合会成立时的名字叫“国际目录研究所”,1938年改为现名,并决定该联合会的秘书处永远设在海牙。
国际文献联合会的教育和培训委员会正在筹建一个试验性的国际情报交换机构,其任务是专门搜集、组织、报导和复制发行有关情报专家的教育和培训资料。